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齐聚首都北京 专家为“铸造中国梦”献策
作者:MaiTu.CC  文章来源:中国图纸交易网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14/6/12  文章录入:admin

作为“首届中国铸造节”重要活动之一——第十一届中国铸造协会年会前不久在北京举行,会上数位重磅嘉宾的主旨报告,为铸造行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铸造业要有所作为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机械处处长王建宇在《推动建设装备制造业强国》的主旨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和严峻性,集中体现在:需求增长明显放缓,投资驱动式发展难以为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低端制造同质化竞争激烈;传统比较优势消弱,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他同时表示,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面临着新的重大机遇,表现在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为装备制造业创造了新机遇;科技革命为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装备制造业自身的转型升级也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等。 
  在谈到对推进今后铸造行业发展的工作重点时,王建宇强调,2013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铸造行业准入条件》及《铸造行业准入公告管理办法》,确定了第一批符合《铸造行业准入条件》的企业共406家,企业名单已在官网进行公告。2014年,正继续开展铸造行业准入公告申报工作,申报截止日期为8月31日,希望符合准入条件的铸造企业积极在网络申报平台填报资料,并按要求将书面申报资料及时报送地方工业主管部门。 
  王建宇最后指出,推进铸造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除继续开展铸造行业准入公告管理外,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利用强项工程专项资金,着力突破关键产品和技术;二是加强产需对接,着力建设产需对接平台;三是统筹现有资源,着力建设检测认证服务体系;四是积极推进工业机器人在铸造行业的应用,促进铸造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新材料将成为铸造业新宠 
  “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1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与铸造业相关的凝固科学前沿问题是发展多元化和复相合金超常规凝固理论,这个研究会列入到我国‘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去。”中国科学院魏炳波院士在年会主旨报告中预言。“虽然现在这一研究暂时脱离了铸造生产,但相信随着我们的努力,这一研究一定会走到铸造生产中去,为铸造行业新型工艺设计、新产品开发带来新的启迪和借鉴。” 
  他指出,本世纪以来,超常条件下金属材料的凝固过程研究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前沿领域之一。凝固科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无成熟理论的铸造技术阶段,接下来是形成较完善理论体系的常规凝固阶段,2000年后发展到挑战现有理论体系的超常凝固阶段。传统冶金铸造凝固技术的常规条件包括容器(铸型、坩埚)、正常压力、正常重力、中小过冷,而超常凝固则指无容器、深过冷、强外场、超高压等条件下的凝固。这些超常物理条件主要包括无容器状态、微/超重力、电/磁/声场、超高压。在空间环境和强物理场作用下,合金熔体的深过冷和超过冷状态及组织形态会出现不同的转变规律。 
  魏炳波院士说:“超常环境下金属的凝固从科学角度来说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从工程应用来说,短时间内成本过高,但随着技术进步可能会逐步走向工程应用。特别是我国提倡自主创新发展的大环境下,希望有兴趣的企业家可以参与到这些技术的中试中来,使其达到最终的工业应用。” 
  中欧携手共促铸造业发展 
  “如果将欧洲看成一个国家,他是继中国之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的铸件生产国,同时也是在铸造领域出现现代铸造技术创新最多的地区。”欧洲铸造设备供应商协会主席GabrieleGalante这样形容欧洲铸造产业发展现状。 
  在欧洲,铸造行业诞生了“智能生产”。融合了传统基础生产工艺技术和现代化控制盒管理决策系统的“智能生产”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使现代工厂更灵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铸件生产地区之一,欧洲铸造业通过完美的全程工艺控制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同时兼顾到环境保护和工人的权利保障。他们有条件处于他们所在领域的最前沿,并成为全世界铸造厂的合作伙伴。 
  欧洲铸造设备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安全和环保的需求,包括生产工人的安全,实现了以人为本。现状行业的发展趋势是:设备制造厂不仅能够提供设备,还要考虑所生产的铸件的质量和环保、安全要求。 
  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不同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特点。中国和大多数欧洲发达国家之间的伙伴关系将对两个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希望改善生活标准和人民社会生活水平的国家,肯定可以从欧洲的人才和高技术能力中获益。而在中国的铸造转型过程中,也将在经济、技术和商业方面提供巨大的机会。 
  中国铸造协会和欧洲设备供应商协会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深厚的根基。从最初的简单业务介绍,发展到相互支持、综合项目发展、协助欧洲领先企业建立中国生产工厂。实践证明,在过去的这些年中,中国铸造协会所做的工作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对中国铸造业而言,对于参与到中国发展中的欧洲设备制造商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