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 站内地图 |
  • 全部
  • 新闻
  • 下载
  • 订绘
  • 供应
  • 求购
  • 专利
  • 技术
关键词: 钢架 雨水 燃煤

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图纸交易网 >> 行业资讯 >> 建筑设计 >> 浏览新闻

“9·11”纪念馆——疗伤的建筑

2011/9/9 中国图纸交易网 MaiTu.CC 【字体:

关键字:建筑动态 建筑

    9·11至今已过往十年。这十年中,不合的人在用不合的体例医治本身心中的伤痛。而9·11记念馆的修建计划师麦克·阿拉德,倒是在医治他人的同时,也要医治本身的痛苦。克日,在9·11记念馆即将开馆和9·11十周年之际,他接管了中国媒体的采访,泛论他在这十年的疗伤和自我寻觅过程。

“9·11”纪念馆——疗伤的建筑

麦克·阿拉德和彼得·沃克( 左)。

用图纸疗伤

    位于曼哈顿苏豪区的汉德修建公司的办公室根基上只有一种色调——白。厂房一样的事情室大年夜得一眼看不到头。这类简练仿佛正对了公司合股董事麦克·阿拉德的胃口,起码在他人的眼中,他的作品是简练主义的典范。当然,至今他为世人所知的作品其实只有一件——“9·11”记念馆。

    阿拉德在办公室接管中国媒体采访时离记念馆揭幕只剩下10天,雪亮的白衬衣配一条土黄色卡基布便装裤、平头、金丝边眼镜,42岁的阿拉德看上往仿佛30出头,但他明显有些怠倦。“现在工程到了末了彩排的阶段,我每天除接管媒体采访,就是查漏补缺,把每个细节都要重想一遍看是不是是万无一掉。等揭幕以后,希看压力会小下来。”阿拉德说。

    当他开端构思“倒映虚空”时,阿拉德并没想到它真的能从图纸变成实际。

    具有以色列和美国两重国籍的阿拉德出世在英国,在故国以色列读完小学和初中,高中时又随出任以色列驻墨西哥大年夜使的父亲搬到了墨西哥。“9·11”产生时他方才从美国的佐治亚技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在纽约的修建公司KPF找到了第一份事情,帮忙计划位于喷鼻港九龙站的118层环球商业广场。

    那天早上,阿拉德正在本身位于曼哈顿东村的公寓里洗漱,从广播消息进耳到一架飞机撞到了世贸北塔,抱着看热烈的好奇,他跑上楼顶,正看到第二架飞机撞上了南塔,“我意想到这尽不是变乱这么简略。”鄙人城金融区事情的老婆这时候已到了公司。阿拉德骑上自行车向老婆的公司冲往,找到老婆后两人一起往家走。刚走过了两条街,南塔就倒了,快到家时,北塔也化为灰烬。

    以后很长时候,阿拉德喜好一小我在街上浪荡,他曾在清晨两点来到纽约的结合广场,看人们为死难者点起的祭祀烛火,他曾在哈德逊河边徘徊,盯着湍急的河水发楞。

    “9·11”刚过不久,他就开端在纸上勾勒记念馆的图案,当时记念馆计划的征集比赛还没开端规画。“开端计划时底子没有甚么目标,就是把这个当作是一种思虑和疗伤的体例,就仿佛有人练瑜伽,有人打坐,修建师是用图纸来思虑的。”阿拉德说。

以后他离开了KPF,转到纽约市房屋局事情,开端计划当局楼周围的差人局。贰心中的记念馆计划也在赓续演进,从最初不切实际的在哈德逊河河面上切出两个方洞,到活着贸双子楼的地基上打出两个瀑布水池。这成了2003年曼哈顿下城发展公司(LMDC)活着界范围内征集“9·11”记念馆计划计划时,阿拉德提交的定稿。

    颠末5个多月的初选,阿拉德的“倒映虚空”凭着在双子塔地基上发掘深意的奇特构思,从应征的5201件计划中脱颖而出,被列在进进决赛的8件计划当中。但最终的胜出并不是瓜熟蒂落,这8件计划个个别具匠心,而评委们对阿拉德的计划也其实不是完整知足。他们喜好他的水池,但觉得水池周围的广场显得太单调,不克不及达到集记念和户外休闲于一体的目标,他们发起他找一个园林计划师做火伴,把计划点窜后再插手决赛。在评委会保举的人选中,阿拉德选中了闻名的彼得·沃克。

沃克的树

    究竟上,沃克本身也提交了一份以树和嵌有死难者姓名的玻璃记念碑为主体的计划计划,但没有进进决赛。“我接到麦克的德律风时已上彀看过进进决赛的8个计划,全部进选的计划者都是无名后辈,但只有麦克的计划让我感觉我可以有用武之地。” 79岁的沃克说。

    作为极简主义者,沃克对阿拉德计划的简略了然心有戚戚,而两个深挖进地下的水池,也和他喜好确当代艺术家麦克·黑泽那些在大年夜地上发掘出沟壑坑洞的作品一脉相承。“我很懂得这类艺术家的创作思惟,如许的计划必需用植物来冲破地面上的‘平’。用虚空的水池意味过往的掉落,用树来意味今日的新生。”沃克说。

    沃克的增补计划让阿拉德的计划为虎傅翼,最终夺魁,沃克的400棵橡树也得以从图纸上走上了记念馆广场。

    选择橡树是因为它跟着季候的轮换落叶和抽芽,让人看到性命的天然更迭,它比其他树更耐久。这些树都是从世贸周围周遭500英里的范围内一一遴选出来的,事前在苗圃里按各自的环境量身培养,使它们遵守一样的发展节拍。

    比树木的遴选更庞杂的是保养和灌溉。沃克说,在纽约如许的钢筋水泥丛林里,树木的生长期一样平常只有7年,而记念馆广场上的树又是建在地下记念馆的房顶上,更会影响发育,假定这些树七八年后都一起休止发展,它们将成为记念馆的一个败笔。

    为了让这些树有起码100年的寿命,计划者必需制作一个庞杂的养分和灌溉机制。“这恐怕是天下上最大年夜最庞杂的绿色工程,将来我大概会写本书专门讲这些树的故事。”沃克说。

    相对阿拉德在纽约的切身经历,住在加州的沃克对“9·11”的印象最初只能算是隔了一层。“‘9·11’产生时我正在旧金山市的家里,太太在印第安纳办事,出了事飞机都停飞了,她回不了家。”沃克说。

    沃克在纽约的亲朋都安然无事,但在做记念馆工程的过程中,跟死难者家眷的近距离打仗和相同让他对“9·11”的痛有了更直接的感触感染。

    他没想到的是,工程即将完工时,他竟会再一次在千万里以外为零点废墟揪起了心。8月尾,飓风“艾琳”过境纽约,沃克正在澳大年夜利亚出差,景象形象预报说风力大概达到每小时100英里,与零点废墟临近的炮台公园地区多是淹水的重灾区,“我们有孩子住在纽约,另有我的那些树,我真是坐卧不安。”沃克说。

    所幸的是“艾琳”不外只是跟纽约开了个小打趣,记念馆工程毫发无损,这些现在只有30英尺高的橡树将沿着它们本身的发展轨迹,在10年后长到60英尺。飓风过后,“9·11”记念馆网站的博客上贴出一张馆方拍照师拍的特写照片,两颗绿色的橡树籽悄悄地躺在粗拙而丰富的青石路上,显得高傲而宁静。

阿拉德的崩溃

    假定说“9·11”记念馆从计划技术上已充足纷繁庞杂,比这些更难以把握的倒是环绕工程睁开的人们之间的抵触和辩论,不合好处团体的各持己见各执己见,经费、安然等客不雅前提对记念馆扶植的限定,让步和让步仿佛成了记念馆工程可否持续的关头,而这对脾气狂放唯我独尊的计划师们,特别是年青气盛的主计划师阿拉德来讲,又是最难做到的。

    2004年记念馆计划征集比赛举行末了比赛的时候,阿拉德只有34岁,他之前独立计划过的工程也只有一两个差人局,在评审过程中,这仿佛帮了阿拉德。传闻“倒映虚空”最终胜出很大年夜程度上源于评委之一——林徽因的侄女、闻名修建师林璎的力保,除两人在计划气焰上的近似,更因为当年林璎计划天下闻名的越战记念碑时和阿拉德一样也是无名小卒,碰到了伯乐才一鸣惊人。

    林璎行事低调,这段传说风闻也一向没有颠末当事人的证明,但阿拉德的年青和履历不敷厥后差点把他推向崩溃的边缘,倒是有目共睹。“修建计划师都很自我,包含我本身,我之前也跟许多特别非常自我的计划师打过交道,但起码他们都是履历雄厚的人,像麦克如许几近没做过甚么作品,又这么自我的人,我还是第一次碰到。”沃克说。

    在互助之初,为了保住主计划师的头衔,阿拉德对沃克也曾铭心镂骨。主管机构为了让两人互助顺利,请求他们签订了一份和谈,包管不离不弃互助到底。当时的记念馆计划计划除地上可见的广场和水池以外,另有深进地下的部门。遵循阿拉德最初的假想,不雅者可以顺着坡形楼梯在瀑布的水帘背面一向走到与池底平齐的环形走廊中,在这里他们将看到死难者姓名的摆设碑。

    如许的计划帮了阿拉德和沃克,“最初的两年半时候,我尽管计划地面上那部门,他尽管计划地下的部门,我们各司其职没有太多吵架的机遇。”沃克说。但在最初的几年中,阿拉德几近都跟其他介入工程的人吵了个遍,包含资深修建师戴维斯·邦德、麦克斯·邦德(已故)、零点废墟重修总工程计划师里伯斯金,从曼哈顿下城发展公司,9·11基金会、纽新海港局到纽约州长办公室,全部人都知道阿拉德有个坏脾气,他固执己见又气焰万丈。

    这些辩论必然程度上减缓了事情进度,造成了资金浪费,也使记念馆的预算严峻超支,2006年,出于经费和安然考虑,州当局决定打消记念馆的地下部门,把死难者姓名移到地面的水池旁。这对阿拉德来讲仿佛当头棒喝,几近成了摧垮他的末了一根稻草。《纽约》杂志当年5月的一期封面故事中,长篇记实了阿拉德在旋涡中精疲力尽的处境,文章的问题叫《麦克·阿拉德的崩溃》。

名字的摆列方式

    坐在本身的办公室里,阿拉德的脸上已完整看不出当年的焦炙和狂躁。8年前作为决赛进围者往参不雅零点废墟时,他留意到了地上的一段被截断的方型钢柱,从某个角度看过往,像极了他图纸上的空虚池。或许从当时候他就已知道这个工程是上帝之选,不成能半途而废,这才让他从崩溃边缘退返来走到了当天。

    现在的记念馆与他最初的计划有了很大年夜的不合——他最得意的地下走廊没有了,他希看在广场上种的红枫被白橡庖代,广场的路面也不是他想要的花色和图案,但这些已不再让他大年夜发雷霆。“修建是个团体工程,‘9·11’记念馆有几十名计划师介入了计划,成百上千的事要有人决定,这些决定大年夜部门我都没介入。我的事情是包管记念馆的团体标的目标不会迷掉,这个我做到了。”阿拉德说。“是,我们是吵过架,但那又如何样?这个工程之以是胜利就是因为它经住了人们众说纷繁各持己见的磨练。”

    不外,阿拉德对本身的计划中的一个设法,即便在巨大年夜的压力下也一向对峙,就是死难者姓名的排序。一开端他就提出排序要反应出人们之间的亲疏干系,家人、同事、朋友即便已故往,名字也该当挨在一起。但这个设法一度因为过分费时辛苦而几近被摒弃。

    “要说这么些年我最哀伤的时候,就是那段时候。曼哈顿下城发展公司不同意这类排序方式,而我又想不出一个既省事,又对得起死难者的方式。”阿拉德说。但2006年,纽约市长彭博接任“9·11”基金会主席,颠末在市长官邸一天的集会,阿拉德终究说服了彭博。

    计划师向死难者家眷发出约请,请他们提出本身亲人的名字该当与谁排在一起的发起,以后阿拉德花了一年多的时候终究把名字排好了,家眷们提出的1200条发起悉数获得了知足。

    “当你看那些名字的时候,他们仿佛是随便摆列的,但对知道此中故事的人,他们又都是成心义的。好比一个女孩的父亲活着贸倾圮时丧生,而她最好的朋友又是宾州坠毁的那架飞机上的乘务员,只有把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才干表现出‘9·11’对性命的巨大年夜摧残。”阿拉德说。

    十年间,纽约当然痛苦仍在,却渐渐规复了昔日的繁华。沃克的修建公司扩展年夜了范围,“9·11”记念馆让他更负盛名。“本来园林计划不大年夜被人们正视,可一旦你上了早消息的访谈节目,统统都不合了。”沃克说。对突如其来的名誉,阿拉德仿佛反而更平平些:“我发展在交际官家庭,在公家目光下糊口其实不是新颖事。”

    阿拉德现在是3个孩子的父亲,老大年夜奈迪本年8岁了。“虚空池”试水的那天,阿拉德带儿子到了现场,小家伙对修建已表现出天分和欢愉爱好,但对产生在他出生避世之前的“9·11”,他仍然似懂非懂。“他这个春秋还很难懂得灭亡。”

    下一代人是不是可以或许远离灾害,在宁静的氛围中幸福的长大年夜?阿拉德不克不及必然,但现在,他起码知玄门孩子们如何应对:“或许烽火还是会产生,有些性命还是会无谓地死往,但我们所能做的是在灾害中死守本身的意志和信心,不让它转变我们是谁。”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