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驻华使馆建筑群“四合院”建成四十周年
进入大使馆后,看到了熟悉的灰墙、胡同、庭院,也看到了风格简约、颜色亮丽的北欧室内装潢。这里就是197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丹麦驻华使馆,它也是丹麦海外使馆中规模最大的一个。Bornebusch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是Gehrdt Bornebusch,是现丹麦驻华使馆建筑群的设计者。
丹麦驻华大使裴德盛
“我今天非常高兴在这里庆祝丹麦驻华使馆建筑投入使用四十周年。使馆建筑群的建筑和设计结合了丹麦功能主义的主要特性和和中国建筑传统的特色,”裴德盛大使说。“中国元素的灵感成就了大使馆内的很多内部庭院。它们美不胜收,同时给我们和平的感觉和清洁的环境,尽管今天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身处也许是北京最繁忙和嘈杂的区域之一。同时幸运的是,城市规划让我们所处的城区与低矮的建筑风格相一致,所以使馆的建筑风格得以和周遭的环境匹配。”
“建筑师用手中的草图决定了人们日后的生活。我在使馆不仅要工作,还要生儿育女。让我庆幸的是,Bornebusch建筑事务所做得不错。”裴德盛于2010年赴京担任丹麦驻华大使,在此之前,他还担任过五年的驻美大使。如其所言,近10年的驻外大使生涯几乎就让使馆成为了他的家。如今,能够在四合院生活,算得上是一件挺奢侈的事情了。但在40年前,当周围都是一片平房、菜地的时候,使馆的设计者为什么不建造一座童话般的“城堡”,而要建造一个只有一层楼高的灰色四合院呢?
建筑师Leo Villadsen先生
“当时,事务所和合伙人Gehrdt Bornebusch负责这个使馆的设计。作为一名现代主义设计师,他坚持,使馆应该与当地的建筑风格一致,这才能不显得突兀。他还深信,好的建筑在经过岁月的洗涤之后应该显得更加美丽。”尽管Villadsen并没有参40年前的使馆设计,但他对老师Bornebusch的设计理念熟稔于心。
裴德盛大使致欢迎词后,来自Bornebusch建筑事务所的 Leo Villadsen中国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吕品晶教授作了演讲和报告。
讨论会在丹麦驻华使馆举办,参与者有丹麦和中国的建筑师。讨论会的主要议题是中国现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以及这进程是如何需要一个加强的承诺——承诺设计一个由社会各个层面集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包括建筑、交通、能源、环境以及气候等层面,以为人类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创造最好的条件。
在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大规模的城市化倾向威胁着人类福利和繁荣的两个基础:生态安全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了应对不可避免的城市化,建筑和城市设计必须解决复杂的社会和生态需求,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宜居性。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环境以及交通需要前提下兴起和发展新城市的需要,比过去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迫切。
乐高为纪念中国赠送丹麦两只大熊猫特制两个熊高玩具
大使官邸大门
官邸入口处中式木桌上的家族照片和各国勋章
官邸餐厅
大使正在介绍最喜欢的房间——书房
府邸餐厅
裴德盛大使收藏的毛泽东像
北欧简约风格,落地窗外的花园美景
官邸花园
内凹型的设计阻挡外部阳光,保持室内较低温度
内庭院,墙上的灯为1974年所置
使馆工作区
如胡同般的小路
使馆网球场,也常常举行展览。当天展出丹麦绿色城市
使馆的设计仿照四合院
使馆工作区内景
工作区类似四合院,环绕着院子的办公室
连接正门和主庭院的林荫道
大门旁的大草坪
(部分信息来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