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求深度融合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全面推广应用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继今年1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试行稿)正式公布后,5月工信部印发了《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方案》。随后,2014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企业宣贯大会、服务机构交流会召开。业内专家解读,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已经进入了推广应用的新阶段。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不止一次在会议上表示,“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迎来了信息化,这为中国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信息资源 引领工业发展新变革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开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说,信息网络技术是当前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技术领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多次在会议上做出如此表述。
以往代表工业生产力的能源、物质等核心要素的价值不断得到挖掘,其重要性不断提升,而信息资源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由于工业革命本身已不足以继续提供促进生产力发生本质变化的新的驱动力,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开始得到了重视,全球信息革命到来。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始从属地位逐渐走向并行地位,未来很可能走向引领地位。信息技术从仅仅是存储、传输、处理比特,发展为能自动感知系统需要得到的信息———比特,能够把极其复杂的大数据变成对人类有用的东西,与人类社会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得信息系统不仅有了和人一样的感知能力,还有了行动的能力。
面对这样的变化,全球的企业家、理论家,都在思考和探索。里夫金称它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彼得·马什把它叫做“新工业革命”,GE把它称之为“互联网制造”,德国工业界把它称之为“工业4.0”,而我们中国叫做“两化融合”或者叫“两化深度融合”。
以工业生产力为代表对能源、材料的加工,与以信息生产力为代表对信息资源的加工,这两种生产力、三种资源开始交叉、融合,从而推动世界迎来产业变革的新阶段,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带向信息社会。
我国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痛失机遇。如果目前将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推进,我国将可能发挥后发优势,快速缩短甚至赶超国外先进水平。
从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旁观者逐步变成主要参与者,两化融合是一个重要抓手。这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工信部去年集全系统的力量,编制发布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1018)》,提出三个实质性目标、一个形式性目标。三个实质性目标分别是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信息化对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以及工业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形式性目标是2018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2,并明确列出了八个专项行动计划。
两化融合 激活企业创新动力源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是八个专项行动计划中的首个计划。
两化融合的基础在企业。两化融合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两化融合首先是企业,没有企业的变化、企业的工作,两化融合终究会落空,所以两化融合一定要落实到企业中。在《专项行动计划》提出的八项任务中,前三项都是直接面向企业的。第一项是建立和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之后的两项分别是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推广和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二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如何进一步推进企业在两化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深化发展。
此外,在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创新、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提升、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等行动计划的最终落脚点都放在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和质量效益的提升上。
尤其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推进两化融合更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厘清政府与企业在推动两化融合中的作用和分工,防止错位。政府是两化融合发展环境的营造者,是产业政策、行业标准和竞争规则的制定者,是试点示范的推动者。
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是两化融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将两化融合工作的重心落到企业,真正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动力源。企业只有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效率,有助于提升企业在产业链分工中的价值,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才有动力不断提升两化融合水平。
业内专家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正成为一种新型的发展理念、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正成为企业夯实管理基础、增强市场控制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加快商业模式和制造过程的深层变革。企业管理的范畴和边际正逐渐被打破,以产品为中心的销售将走向用户驱动型商业模式,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管理将转向“非层级制”的分散合作,制造大国和人口红利将不再是中国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势。企业必须进行战略性的深度变革,才能保持制胜的优势。
管理入手 两化融合再造企业竞争力
两化的深度融合要求企业的,不仅仅是技术融合,更是一个管理优化的过程。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总结提炼了企业两化融合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形成一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可有效帮助和引导企业以融合和创新的理念推进两化融合,全面推动企业持续创新,真正在两化融合过程当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行业、区域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从而加速产业升级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企业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涵盖企业全局,可帮助企业依据自身需求,规定两化融合相关过程,保证持续受控,以形成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新型能力。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企业遵循九大管理原则: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战略一致性;领导的核心作用;全员参与全员考核;过程管理;全局优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创新引领;开放协作。以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步骤,涵盖管理职责、基础保障、实施过程、评测与改进四个管理领域。
企业管理者应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进行协调;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从而推动形成主动分享的意识和氛围;鼓励所有职能和层次反馈信息、积极参与,并迅速响应员工及其他内外部相关方的建议和关注;确保信息完整、准确并及时传递给需要信息的人;建立协调与沟通的机制和方法。
企业要依据实际需求确保资源供给,规避盲目投入,评估资源供给不合理的风险,确保各项资源相互协调匹配,避免短板效应,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企业两化融合需要将信息资源作为战略性基础资源,信息资源保障需要做到:不断推进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识别并采集、获取、存储相关数据,确保准确性和时效性;持续提高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共享水平;适宜时,统一管理数据,并挖掘、提炼信息和知识;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李德成表示,企业必须突破传统的管理理念,树立起开放、协同、融合、共赢的新理念,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环式价值创造链,使企业与员工、产业链上下游、合作者,甚至是竞争者等相关方成为利益共同体。企业必须对管理模式和方式进行调整和变革,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部门,以实现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管理,从而提高市场应变能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对企业提出了挑战,但也为企业的管理创新创造了更为有利、便捷的条件,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手段。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在步入深化应用新阶段的同时,也暴露了很多不足,如投入不足、监管不严、全员意识不强、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信息化程度不高或过于追求信息系统先进性而忽视了与管理的融合等。
李德成进一步表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出台,是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中的一件大事,是企业两化融合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保证,必将对我国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各类企业应参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分阶段、分步骤推进信息系统覆盖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等全业务链。
目前,海尔正在从以企业为中心的“企业的信息化”,转变成为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化的企业”,不断探索两化深度融合的管理模式。
海尔有关负责人介绍,2007年4月26日,海尔启动了1000天信息化再造,目前已建立了集订单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系统。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海尔再一次走在制造业数据应用的前列,将数据定义为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资产,通过数据分析输出企业的“危”和“机”。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不止一次在会议上表示,“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迎来了信息化,这为中国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信息资源 引领工业发展新变革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开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说,信息网络技术是当前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技术领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多次在会议上做出如此表述。
以往代表工业生产力的能源、物质等核心要素的价值不断得到挖掘,其重要性不断提升,而信息资源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由于工业革命本身已不足以继续提供促进生产力发生本质变化的新的驱动力,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开始得到了重视,全球信息革命到来。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始从属地位逐渐走向并行地位,未来很可能走向引领地位。信息技术从仅仅是存储、传输、处理比特,发展为能自动感知系统需要得到的信息———比特,能够把极其复杂的大数据变成对人类有用的东西,与人类社会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得信息系统不仅有了和人一样的感知能力,还有了行动的能力。
面对这样的变化,全球的企业家、理论家,都在思考和探索。里夫金称它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彼得·马什把它叫做“新工业革命”,GE把它称之为“互联网制造”,德国工业界把它称之为“工业4.0”,而我们中国叫做“两化融合”或者叫“两化深度融合”。
以工业生产力为代表对能源、材料的加工,与以信息生产力为代表对信息资源的加工,这两种生产力、三种资源开始交叉、融合,从而推动世界迎来产业变革的新阶段,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带向信息社会。
我国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痛失机遇。如果目前将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推进,我国将可能发挥后发优势,快速缩短甚至赶超国外先进水平。
从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旁观者逐步变成主要参与者,两化融合是一个重要抓手。这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工信部去年集全系统的力量,编制发布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1018)》,提出三个实质性目标、一个形式性目标。三个实质性目标分别是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信息化对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以及工业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形式性目标是2018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2,并明确列出了八个专项行动计划。
两化融合 激活企业创新动力源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是八个专项行动计划中的首个计划。
两化融合的基础在企业。两化融合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两化融合首先是企业,没有企业的变化、企业的工作,两化融合终究会落空,所以两化融合一定要落实到企业中。在《专项行动计划》提出的八项任务中,前三项都是直接面向企业的。第一项是建立和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之后的两项分别是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推广和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二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如何进一步推进企业在两化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深化发展。
此外,在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创新、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提升、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等行动计划的最终落脚点都放在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和质量效益的提升上。
尤其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推进两化融合更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厘清政府与企业在推动两化融合中的作用和分工,防止错位。政府是两化融合发展环境的营造者,是产业政策、行业标准和竞争规则的制定者,是试点示范的推动者。
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是两化融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将两化融合工作的重心落到企业,真正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动力源。企业只有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效率,有助于提升企业在产业链分工中的价值,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才有动力不断提升两化融合水平。
业内专家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正成为一种新型的发展理念、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正成为企业夯实管理基础、增强市场控制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加快商业模式和制造过程的深层变革。企业管理的范畴和边际正逐渐被打破,以产品为中心的销售将走向用户驱动型商业模式,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管理将转向“非层级制”的分散合作,制造大国和人口红利将不再是中国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势。企业必须进行战略性的深度变革,才能保持制胜的优势。
管理入手 两化融合再造企业竞争力
两化的深度融合要求企业的,不仅仅是技术融合,更是一个管理优化的过程。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总结提炼了企业两化融合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形成一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可有效帮助和引导企业以融合和创新的理念推进两化融合,全面推动企业持续创新,真正在两化融合过程当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行业、区域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从而加速产业升级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企业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涵盖企业全局,可帮助企业依据自身需求,规定两化融合相关过程,保证持续受控,以形成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新型能力。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企业遵循九大管理原则: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战略一致性;领导的核心作用;全员参与全员考核;过程管理;全局优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创新引领;开放协作。以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步骤,涵盖管理职责、基础保障、实施过程、评测与改进四个管理领域。
企业管理者应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进行协调;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从而推动形成主动分享的意识和氛围;鼓励所有职能和层次反馈信息、积极参与,并迅速响应员工及其他内外部相关方的建议和关注;确保信息完整、准确并及时传递给需要信息的人;建立协调与沟通的机制和方法。
企业要依据实际需求确保资源供给,规避盲目投入,评估资源供给不合理的风险,确保各项资源相互协调匹配,避免短板效应,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企业两化融合需要将信息资源作为战略性基础资源,信息资源保障需要做到:不断推进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识别并采集、获取、存储相关数据,确保准确性和时效性;持续提高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共享水平;适宜时,统一管理数据,并挖掘、提炼信息和知识;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李德成表示,企业必须突破传统的管理理念,树立起开放、协同、融合、共赢的新理念,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环式价值创造链,使企业与员工、产业链上下游、合作者,甚至是竞争者等相关方成为利益共同体。企业必须对管理模式和方式进行调整和变革,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部门,以实现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管理,从而提高市场应变能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对企业提出了挑战,但也为企业的管理创新创造了更为有利、便捷的条件,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手段。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在步入深化应用新阶段的同时,也暴露了很多不足,如投入不足、监管不严、全员意识不强、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信息化程度不高或过于追求信息系统先进性而忽视了与管理的融合等。
李德成进一步表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出台,是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中的一件大事,是企业两化融合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保证,必将对我国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各类企业应参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分阶段、分步骤推进信息系统覆盖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等全业务链。
目前,海尔正在从以企业为中心的“企业的信息化”,转变成为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化的企业”,不断探索两化深度融合的管理模式。
海尔有关负责人介绍,2007年4月26日,海尔启动了1000天信息化再造,目前已建立了集订单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系统。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海尔再一次走在制造业数据应用的前列,将数据定义为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资产,通过数据分析输出企业的“危”和“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