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首座长江大桥将拆除-筑龙新闻
重庆首座长江大桥将拆除
重庆首座长江大桥将拆除
重庆首座长江大桥将拆除
千厮门大桥近日通过竣工验收,作为国内首条在柔性墩钢梁桥上铺设的轨道交通线路,轨道6号线将穿桥而过。但很多人不知道,重庆历史上第一座长江大桥—白沙沱长江大桥,就是因轨道而生。
23日,记者来到这座重庆资历最老的跨江大桥,没有人来人往,只有呼啸的列车。大渡口跳磴镇江畔,成渝铁路在白沙沱社区南端有一个分叉路口。铁轨绕着临江山丘盘旋而上,跨上白沙沱长江大桥,越过长江,连接起江对岸的另一条西南动脉—川黔铁路。
重庆首座跨江大桥
至今仍然繁忙
6月23日,记者徒步走过白沙沱长江大桥,寻找它的故事。
站在江畔远望,15个桥墩支撑着桥身钢轨,高出水面约20米,中间段还有钢梁架撑着桥轨。在距离大桥下游约100米的处,一座“新白沙沱长江大桥”正在施工。
走上桥面,供行人通过的人行道用不到两米宽的钢筋水泥板铺成,水泥板中间的缝隙中可以看到江水奔流。一辆火车从川黔线呼啸而来,伴随着火车碾压铁轨的频率,桥面不停地轻微抖动。
74岁的李安铭老人住在附近,昨日他走到大桥中段散步。看记者小心翼翼地站在人行道上一动不动,老人家笑起来:“这大桥质量好得很,只要心脏没问题就不用怕。”
在李安铭看来,大桥有很多当地人的记忆,也一度是当地人的骄傲,“当时整个四川都只有这么一座跨江桥,那是好洋盘的事”。正是从这座大桥开始,在渝川黔三地往来的运输线从此打通,李安铭也从这座大桥走出家门应征入伍,接触到外面的世界。
原版“重庆长江大桥”
20多年后才更名
这座大桥是如何诞生的?大渡口区《跳磴镇志》中记载:1952年,成渝铁路建成全线通车后,邓小平首次提出“修一座大桥把成渝铁路和川黔铁路连接起来,让四川—重庆这段长江天堑也变通途。”
76岁的张时全曾参与《跳磴镇志》编撰,他告诉记者,那时重庆、四川的大批物资要运往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只能到铜罐驿火车站,再人工搬到冬笋坝长江北岸装上轮渡,至猫儿沱港务局码头,又用人力或绞车拖上岸,再转运上川黔线赶水段的火车。
迫于物资运转的需要,1955年9月10日,白沙沱长江大桥在白沙沱对岸的珞璜长江南岸江边正式开工。据张时全介绍:“那时叫重庆长江大桥,70年代石板坡长江大桥建成后,重庆长江大桥的名字才移至石板坡,而这座桥改名叫白沙沱长江大桥。”
施工基本靠人力
钢轨全是重庆造
白沙沱长江大桥由当时的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现中铁大桥局)第四桥梁工程处承担施工任务,由于条件所限,大部分前期施工都依靠人力。
87岁的桥梁建设专家曹春元曾参与白沙沱大桥的设计和施工。昨日,身在南京的曹春元通过电话告诉记者,“当时我们每天两班倒负责一个桥墩的施工,早上6点干到晚上6点”。
1959年12月,大桥正式开通。张时全记得,时任四川省委书记赵苍壁剪彩,第一列披红挂绿、车头上张挂了毛主席巨幅画像的火车,从小南海火车站驶入环山道进入新大桥。值得注意的是,大桥使用的钢轨,都是当时的重钢公司自力更生生产的。
现状
新桥预计2017年建成
大桥建成后,作为交通命脉的关键站点,白沙沱大桥一直由部队驻守,后来则改由武警驻守。直到去年新大桥启动施工,驻守队伍才撤走。
在大桥下游100米处,新的白沙沱大桥正在施工。而负责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正是当年修建老桥的中铁大桥局。
李安铭告诉记者,过去几十年,人们过桥要凭工作证、通行证,碰到长江涨水封渡,铁路桥会对居民们开放,成了两岸居民最便捷的江上通道。如今驻守武警撤走,桥下也有轮渡,但偶尔还会有居民愿意从桥上往来。
记者在大桥上正好碰到67岁的谢禄华巡视桥面,部队撤走后,他从去年8月开始负责大桥看护:“都是小修小补,大桥本身没有什么问题。”
修建新大桥的项目部副部长周瑞偶尔也会去大桥上跑步。“我们刚到的时候,也很赞叹,这座桥再运行20多年应该没问题。按照当时的技术和物质条件,这样规格的大桥一般能运行50年,现在已经55年了,确实很令人赞叹。”
那么大桥为何要退役?项目部高级政工师卫应臣告诉记者,由于小南海水利工程蓄水,江面水位将上涨,老桥和江面蓄水位间的间距不到25米,达不到通航标准。因此需要再建新桥。
卫应臣介绍,在建的新白沙沱大桥则是渝黔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引入重庆枢纽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也是远期渝湘客车线的过江通道,全长5.3公里。该桥是世界上首座双层六线双塔双索面钢桁梁斜拉桥,其中上层为四线铁路客运专线,包括两线渝黔客车线及两线预留渝湘客车线,设计时速200公里;下层是双线渝黔货车线,设计时速120公里。
退役的老桥何去何从?“新桥预计2017年建成,试运行一年后,应该就会接过老桥的班了。”周瑞说,到时候会对老桥进行人工拆除。